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这种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使用电话交换机将这些电话连接起来。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例如 4 ´ 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 用户端系统:指的是用户使用的各种设备,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是网络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它们产生和接收网络数据。
- 本地 ISP:即本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机构,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 边缘路由器:它是位于网络边缘的路由器,是本地 ISP 网络与用户端系统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边界设备,主要负责连接不同的网络,进行数据的转发和路由选择等功能,通常是从用户端系统到本地 ISP 网络的第一个路由器。
整体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AN(可能是指特定的接入网络,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定)是在用户端系统和本地 ISP 的边缘路由器之间存在的一种网络,它承担着将用户端系统的数据传输到本地 ISP 网络的作用,是用户接入互联网的重要环节,可能包括了如用户端的局域网、接入网等多种网络形式和相关设备,为用户提供了连接到互联网的通道和服务。
带宽
- 定义: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带宽通常指信号所占据的频带宽度,也可以用来表示网络或数据传输线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即数据传输速率。
- 单位:在模拟通信中,带宽的单位是赫兹(Hz),表示频率的范围。例如,一个音频信号的带宽可能是 20Hz 到 20kHz,表示该信号包含了从 20Hz 到 20kHz 的频率成分。在数字通信中,带宽的单位通常是比特每秒(bps)、千比特每秒(kbps)、兆比特每秒(Mbps)、吉比特每秒(Gbps)等,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二进制数据位数。
- 实际应用:
- 网络传输:带宽决定了网络连接的速度和数据传输能力。例如,家庭宽带通常有 100Mbps、200Mbps 甚至更高的带宽,这意味着在理想情况下,用户可以以相应的速率下载和上传数据,如快速下载电影、流畅观看高清视频等。
- 信号处理:在无线通信中,不同频段的带宽分配决定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和容量。例如,5G 网络使用了更高的频段和更宽的带宽,从而实现了比 4G 网络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频域
- 定义:是描述信号在频率域上的特性和分布的一种表示方法,它将时间域上的信号转换为以频率为自变量的函数,展示了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 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将时域信号转换到频域。傅里叶变换可以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叠加,通过分析这些正弦波和余弦波的幅度和相位,就可以了解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情况。
- 实际应用:
- 信号处理:在音频处理中,通过频域分析可以对声音信号进行滤波、均衡等处理,增强或减弱特定频率的成分,从而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
- 通信系统:在无线通信中,频域分析用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的频率分配和调制解调方案,以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
时域
- 定义:是描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和行为的一种表示方法,它以时间为自变量,直接展示了信号在不同时刻的取值。
- 分析方法:通常通过观察信号的波形图来进行时域分析,波形图可以直观地显示信号的幅度、持续时间、周期性等特征。
- 实际应用:
- 电路分析:在电子电路中,时域分析用于研究电路对输入信号的响应,如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电路的稳定性和瞬态特性等。
- 控制系统: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时域分析用于研究系统的动态性能,如系统的响应速度、超调量、稳态误差等,通过对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控制系统。
基本原理
- 分组交换网将用户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一个个固定长度或可变长度的 “分组”,每个分组都包含有数据和控制信息,如源地址、目的地址、分组序号等。
- 这些分组在网络中独立传输,每个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在接收端再将这些分组按照分组序号重新组装成原始数据。
工作过程
- 数据分组:发送端将需要传输的大块数据分割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的长度通常在几十到几千字节不等。
- 存储转发:分组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上进行存储转发。当一个分组到达一个节点时,该节点会先将分组暂时存储在缓冲区中,然后根据分组中的目的地址和当前网络的路由信息,选择一条合适的链路将分组转发出去。
- 路由选择:分组在传输过程中,网络中的路由器会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链路状态、流量负载等因素,动态地为每个分组选择一条最佳的传输路径。
- 分组重组:当分组到达接收端时,接收端会按照分组的序号将各个分组重新组装成原始的数据块,恢复出原始的信息内容。
- 带宽决定数据率上限:带宽是指信号所占据的频带宽度或通信线路、网络等能够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据传输的最高速率。通常情况下,带宽越宽,能够同时传输的不同频率的信号就越多,也就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数据率也就越高。
- 数据率受带宽限制:数据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如比特每秒(bps)、千比特每秒(kbps)、兆比特每秒(Mbps)等。数据率不能超过带宽所允许的最大值,否则就会出现数据丢失、传输错误等问题。
第二章
码元是在数字通信中对数字信号的基本单元进行编码的单位,除了二进制码元外,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码元:
多进制码元
- 四进制码元:每个码元可以表示 4 种不同的状态,通常用 00、01、10、11 来表示,在相同的信道带宽和传输时间内,四进制码元比二进制码元携带的信息量更多,传输效率更高,但对信号的质量和接收端的解码能力要求也更高。
- 八进制码元:每个码元可以表示 8 种不同的状态,一般用 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来表示,其传输效率更高,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复杂的调制和解调技术。
- 十六进制码元:每个码元可以表示 16 种不同的状态,通常用 0000 到 1111 的四位二进制数来表示,常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对带宽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中,如光纤通信中的部分高速传输标准。
非传统数字编码码元
- 格雷码元:相邻的两个码元之间只有一位二进制数不同,这种编码方式在数字电路和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需要减少误码率和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场合,如传感器信号的编码和传输。
- 曼彻斯特码元:每个码元的中间有一个跳变,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表示 “0”,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表示 “1”,或者相反,其自带同步信息,在局域网等通信系统中应用广泛,可使接收端能够更容易地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出时钟信号,实现同步。
- 差分曼彻斯特码元:它是曼彻斯特码的一种变形,其特点是每个码元的中间跳变只用于同步,而数据的表示是通过码元开始处是否有跳变来决定,有跳变表示 “0”,无跳变表示 “1”,或者相反,常用于局域网和一些对同步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中。
模拟信号编码码元
- 脉冲编码调制(PCM)码元:它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化和编码后得到的数字码元,常用于语音通信和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中,将连续的模拟语音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码元序列进行传输和存储,在接收端再将数字码元还原为模拟语音信号。
- 增量调制(DM)码元:是一种预测编码方式,它根据前一个采样值和当前采样值的差值来进行编码,当差值为正时,编码为 “1”,差值为负时,编码为 “0”,常用于对语音信号等进行简单而高效的数字化编码,尤其适用于对带宽要求较低的通信系统。
码元是数字信号的一种重要形式
- 码元是承载数字信息的基本单元,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息通常以码元的形式进行传输和处理。例如,在二进制数字通信中,一个码元可以表示为 “0” 或 “1”,多个码元组成的序列就构成了数字信号,如 “010110” 等。这些码元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速率在信道中传输,接收端通过对码元的识别和解读来获取原始信息。
- 不同的码元编码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如格雷码元可以减少误码率,曼彻斯特码元自带同步信息等,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而对数字信号进行的特定形式的编码。
数字信号传输通常使用一种码元
- 在大多数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通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常会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采用一种特定的码元编码方式。例如,在以太网中,通常采用曼彻斯特码元或差分曼彻斯特码元进行数据传输;在光纤通信中,常采用二进制码元或特定的多进制码元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 使用一种码元可以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更加简单和高效,接收端只需按照固定的解码规则对收到的码元进行解码即可恢复出原始数据,减少了因码元转换和识别带来的复杂性和错误率。
存在多种码元混合或转换的情况
- 在一些复杂的通信系统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传输阶段或不同的子系统中采用不同的码元。例如,在卫星通信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码元编码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和传输要求。
- 有时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如加密、纠错等,会在传输过程中对码元进行转换。比如,先采用一种普通的码元进行数据传输,在进入加密环节后,将原有的码元按照加密算法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码元,在接收端解密后再转换回原来的码元进行解码。
调制的概念
调制是将原始的基带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形式的过程,主要是对信号的某些参数进行改变,如幅度、频率、相位等,以实现信号的高效传输和复用等目的。
与码元转换的区别
- 转换对象不同:码元转换通常是在同一类信号中的不同编码形式之间进行转换,如二进制码元与多进制码元之间、格雷码元与二进制码元之间等的转换,转换前后的信号本质上仍然是数字信号,只是表示形式不同。而调制的对象既可以是数字信号,也可以是模拟信号,并且调制后信号的形式发生了本质变化,不再是原始的基带信号形式。
- 转换目的不同:码元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不同编码方式的优势,如提高抗干扰能力、便于同步、减少误码率等,或者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数字处理系统的要求。调制的目的主要是将基带信号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带范围内,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实现多址复用,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等。
- 转换方法不同:码元转换主要通过编码规则和算法来实现,如格雷码与二进制码的异或运算转换规则、多进制与二进制的按位展开或分组转换规则等。调制则是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参数来实现,具体方法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以及它们的组合和变体等。
从编码目的看
在基带调制中的编码,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将原始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更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另一种形式的数字信号,这往往涉及到码元的转换。例如,原始数字信号可能是简单的二进制码元序列,通过编码可以转换为具有更好抗干扰性、同步性等特性的其他码元形式,如曼彻斯特码元、差分曼彻斯特码元等,这些新的码元形式与原始二进制码元在表示和特性上都有所不同,本质上就是不同码元之间的转换。
从转换方式看
编码过程通常是按照特定的编码规则对原始数字信号的码元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向新码元形式的转换。比如在曼彻斯特编码中,将原始二进制码元 “0” 编码为 “低电平到高电平的跳变”,“1” 编码为 “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这明显是将原始的二进制码元转换为了一种新的基于电平跳变的码元形式,是不同码元之间的转换过程。
从实际效果看
经过编码后的数字信号,在接收端需要进行相应的解码操作才能恢复出原始信号,而解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编码过程的逆过程,即把转换后的码元再转换回原始的码元形式,这也说明了编码过程是不同码元之间的转换过程,否则就无需进行解码操作来恢复原始码元了。
- 数字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离散取值的信号,通常用有限个状态来表示,如二进制中的 “0” 和 “1”。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存储和处理、便于加密等优点,但需要较高的带宽来传输相同的信息。
- 模拟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取值的信号,其信号的取值可以是任意实数。模拟信号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原始物理量的变化,但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失真,且存储和处理相对复杂。
相互转换
-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需要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三个步骤。采样是指在时间上对模拟信号进行离散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抽取模拟信号的瞬时值;量化是将采样得到的离散值进行幅度上的离散化,确定每个采样值所属的量化等级;编码则是将量化后的离散值用二进制或其他数字编码方式表示出来,最终得到数字信号。
- 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是上述过程的逆过程,通常采用数模转换器(DAC)来实现。DAC 将数字信号中的每一位代码按其权值大小转换为相应的模拟量,然后将这些模拟量相加,就可以得到与数字信号相对应的模拟信号。
应用领域
- 数字信号: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数字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数字信号能够实现高速、准确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模拟信号:在传统的音频、视频广播、电话通信等领域仍然有重要应用。例如,传统的收音机、电视机接收的都是模拟信号,虽然现在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逐渐普及,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特定设备中,模拟信号仍在使用。
-
相互补充与融合
- 在实际的通信和电子系统中,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常常相互补充和融合。例如,在一个通信系统中,语音信号在发送端首先被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传输,在接收端再转换为模拟信号供用户收听。
- 许多电子设备内部也同时存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用于处理和控制信号,模拟电路用于信号的放大、滤波等处理,两者协同工作以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平
- 定义:是指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值,在数字电路中,常用高电平和低电平来表示二进制的 “1” 和 “0”。例如,在 TTL 电平标准中,一般规定高电平的范围是 2.4V 到 5V,低电平的范围是 0V 到 0.4V,当然不同的电路和芯片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 作用:电平的高低可以用来传递和表示数字信息,是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中进行逻辑运算和信号传输的基础。不同的电平可以触发不同的逻辑门电路,从而实现各种数字逻辑功能,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脉冲
- 定义: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突然变化的电压或电流信号,它可以是单个的脉冲,也可以是一系列脉冲组成的脉冲序列。脉冲通常具有一定的幅度、宽度和时间间隔等参数,例如一个方波脉冲,其幅度是固定的,宽度是指脉冲持续的时间,而相邻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则决定了脉冲的频率。
- 作用:脉冲信号在数字通信和数字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作为时钟信号来同步数字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工作,也可以用来传输数字信息。在一些通信系统中,如脉冲编码调制(PCM),就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脉冲序列进行传输。
电平与脉冲的关系
- 相互依存:电平是脉冲的基础,脉冲的产生和传输离不开电平的变化。一个脉冲信号实际上就是电平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值快速变化到另一个值,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值或变化到其他值所形成的。例如,一个正脉冲可以是电平从低电平快速上升到高电平,然后再下降回低电平所形成的信号。
- 相互转换:在数字电路中,通过对电平的控制和处理可以产生脉冲信号,如通过一个反相器和一个延迟电路可以将一个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转换为一个脉冲信号。反之,脉冲信号在经过一些电路处理后也可以转换为不同的电平信号,例如通过一个积分电路可以将脉冲信号转换为一个与脉冲频率和占空比相关的直流电平信号。
归零制
- 定义:在数字信号传输中,归零制是指在每个码元周期内,信号在传输完一个码元后都要回到零电平,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码元的传输。例如,在二进制归零制中,如果传输的是 “1”,则信号在码元周期的前半段为高电平,后半段回到零电平;如果传输的是 “0”,则信号在整个码元周期内都保持零电平。
- 特点:归零制的优点是信号中包含了时钟信息,接收端可以比较容易地从信号中提取出时钟信号进行同步,从而准确地识别码元。但是,由于每个码元都需要回到零电平,归零制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需要占用更多的带宽。
不归零制
- 定义:与归零制相反,不归零制是指在传输码元时,信号在一个码元周期内不会回到零电平,而是保持在相应的电平上表示该码元的值,直到下一个码元开始传输。例如,在二进制不归零制中,如果传输的是 “1”,则信号在整个码元周期内都保持高电平;如果传输的是 “0”,则信号在整个码元周期内都保持低电平。
- 特点:不归零制的优点是传输效率高,因为不需要在每个码元周期内都回到零电平,所以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码元,占用的带宽相对较小。但是,由于信号中不包含时钟信息,接收端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取时钟信号进行同步,否则容易出现误码。
归零制与不归零制的关系
- 相互对立:归零制和不归零制是两种相反的数字信号传输方式,它们在码元的电平表示和传输过程中的电平变化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是两种基本的数字信号传输体制,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 性能互补:归零制的同步性能好,但传输效率低;不归零制的传输效率高,但同步性能相对较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通信需求和系统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有时也会采用一些改进的方法来综合两者的优点,如曼彻斯特编码就结合了归零制和不归零制的特点,既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能,又有较高的传输效率。
- 生成多项式是一种用于 CRC 校验的特殊多项式,它是一种数学表达式,通常用表示。
- 其系数只能是 0 或 1,它的形式为,其中是多项式的次数,每一项的系数对应着二进制序列中的一位。
- 例如,,它表示的是一个 4 次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序列为 10011,其中从左到右依次对应、、、、的系数,和、的系数为 1,其他项系数为 0。
与二进制序列除数的关系
- 本质相同:生成多项式所对应的二进制序列就是 CRC 校验中的除数。在计算 CRC 冗余码时,需要将生成多项式转化为二进制序列,然后用这个二进制序列作为除数进行模 2 除法运算。
- 作用一致:作为除数,它决定了 CRC 校验的校验能力和纠错能力。不同的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除数不同,对数据的校验和纠错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生成多项式的次数越高,校验能力越强,但计算复杂度也会相应增加。
- 相互转换:可以很方便地在生成多项式和二进制序列除数之间进行转换,这种转换使得在进行 CRC 校验的计算和实现时更加直观和方便,无论是从数学表达式的生成多项式角度理解校验原理,还是从二进制序列除数的角度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都能够灵活进行。
生成多项式是 CRC 校验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将其转化为二进制序列除数,可以方便地进行 CRC 冗余码的计算和校验,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
PPP 协议即点到点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是一种在点对点链路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协议特点
- 简单性:PPP 协议的设计相对简单,它只定义了最基本的链路建立、配置、维护和拆除等功能,以及数据的封装和传输方式,易于实现和配置。
- 灵活性: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如 IP、IPX、AppleTalk 等,能够在同一条物理链路上同时传输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层数据包,适应不同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
- 可靠性:提供了多种机制来确保链路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如链路质量监测、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链路故障和数据传输错误。
- 安全性:支持多种身份验证方式,如口令验证协议(PAP)、挑战握手验证协议(CHAP)等,可以对连接的双方进行身份验证,防止非法接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 链路控制协议(LCP):主要负责建立、配置、维护和拆除链路连接,协商链路的相关参数,如最大接收单元(MRU)、认证方式、魔术字等,同时还负责对链路的质量进行监测和故障检测等。
- 网络控制协议(NCP):用于协商和配置网络层协议,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对应不同的 NCP,如 IPCP 用于协商 IP 协议的相关参数,IPXCP 用于协商 IPX 协议的相关参数等。当链路建立后,LCP 会根据链路两端所支持的网络层协议,调用相应的 NCP 进行网络层协议的配置和协商。
- 认证协议:用于对连接的双方进行身份验证,常用的认证协议有 PAP 和 CHAP。PAP 是一种简单的明文口令验证方式,用户将用户名和口令以明文的形式发送给验证方,验证方将接收到的用户名和口令与本地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以确定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CHAP 则是一种加密的挑战握手验证方式,验证方首先向被验证方发送一个随机的挑战字符串,被验证方使用本地保存的密钥对挑战字符串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结果返回给验证方,验证方将接收到的加密结果与自己使用相同密钥加密后的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被验证方的身份。
- 链路建立阶段:在这个阶段,PPP 协议首先会通过物理层建立起一条物理链路,然后链路两端的设备会通过发送 LCP 配置请求消息来协商链路的相关参数,如链路的最大接收单元、是否进行认证、采用何种认证方式等。如果双方能够就这些参数达成一致,那么链路就建立成功,进入链路认证阶段。
- 链路认证阶段:如果在链路建立阶段双方协商需要进行认证,那么在链路建立成功后,就会进入链路认证阶段。在这个阶段,链路两端的设备会根据协商好的认证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果认证成功,那么就进入网络层协议协商阶段;如果认证失败,那么链路将被拆除。
- 网络层协议协商阶段:在链路认证成功后,链路两端的设备会根据链路两端所支持的网络层协议,调用相应的 NCP 进行网络层协议的配置和协商。例如,如果链路两端都支持 IP 协议,那么就会调用 IPCP 来协商 IP 协议的相关参数,如 IP 地址的分配方式、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当网络层协议协商成功后,链路就可以开始传输网络层的数据包了。
- 链路终止阶段:当链路不再需要使用时,PPP 协议会通过发送 LCP 终止请求消息来拆除链路。链路两端的设备会在收到终止请求消息后,释放链路资源,并回复终止确认消息,完成链路的拆除。
PPP 协议是一种重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它在点到点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了简单、灵活、可靠和安全的连接方式。
- 网络连接受限:PPP 协议常用于建立拨号连接,如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如果没有 PPP 协议,家庭用户和小型办公室等通过拨号上网的方式将无法实现,大量依赖拨号网络的设备和场景将受到严重影响,网络覆盖范围和用户接入数量会大幅减少。
- 专线连接成本增加:在租用线路或专线连接中,PPP 协议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来建立和管理连接。没有 PPP 协议,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和昂贵的技术来实现类似的功能,这将增加企业和组织建立专用网络连接的成本和难度。
- 网络安全性降低:PPP 协议支持多种安全认证方式,如 PAP 和 CHAP 等,可用于验证用户身份和确保连接的安全性。没有 PPP 协议,在链路层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将变得困难,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如非法接入、数据泄露等。
- 链路建立阶段:当用户发起网络连接请求时,PPP 协议首先会进行链路的建立。在这个阶段,双方通过发送特定的链路控制协议(LCP)数据包来协商链路的参数,如最大接收单元(MRU)、认证协议等。协商完成后,链路建立成功,进入认证阶段。
- 用户认证阶段:这一阶段可选,根据实际配置和需求而定。如果需要进行用户认证,PPP 协议会使用指定的认证协议,如密码验证协议(PAP)或挑战握手验证协议(CHAP)等,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才允许用户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
- 网络层协议协商阶段:认证成功后,PPP 协议会进行网络层协议的协商,确定在链路上所使用的网络层协议,如 IP 协议等。双方会交换网络层协议的配置信息,如 IP 地址的分配方式等。
- 数据传输阶段:经过前面的步骤,链路已经建立并配置完成,此时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PPP 协议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在 PPP 帧中,通过链路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PPP 协议负责对数据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 链路终止阶段:当数据传输完成或出现异常情况时,PPP 协议会进行链路的终止。双方通过交换链路终止数据包来关闭链路连接,释放相关资源。
-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PPP 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先建立链路连接,然后在连接上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而以太网等协议是无连接的,数据帧在网络中独立传输,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
- 协议的复杂性:PPP 协议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在点对点链路上传输数据,其帧结构和协议流程都比较清晰和易于实现。相比之下,一些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协议如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则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多节点共享介质、无线信号传输等多种因素。
-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PPP 协议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如 IP、IPX、AppleTalk 等,通过网络控制协议(NCP)来协商和配置不同的网络层协议。而其他一些数据链路层协议可能只针对特定的网络层协议进行优化,如以太网主要用于支持 IP 协议。
- 安全性:PPP 协议提供了多种安全认证机制,如 PAP 和 CHAP 等,可以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防止非法接入。而像以太网等协议本身在链路层并没有提供专门的用户认证机制,安全性相对较低。
- 拨号网络连接:这是 PPP 协议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之一,如家庭用户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移动设备通过移动网络进行拨号连接等。PPP 协议能够在拨号链路上建立可靠的连接,实现用户与互联网或其他网络的连接。
- 专线连接:对于企业和组织租用的专线连接,如 T1/E1 线路、DSL 线路等,PPP 协议可以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链路层封装和管理方式,确保专线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的传输。
- 远程访问服务器连接:当远程用户需要通过拨号或其他方式访问企业内部网络时,远程访问服务器通常会使用 PPP 协议来建立与远程用户的连接,并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实现安全的远程访问。
- 多协议支持环境:在一些需要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的网络环境中,PPP 协议的多协议支持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合适的选择。例如,在一个既需要传输 IP 数据又需要传输 IPX 或 AppleTalk 数据的网络中,PPP 协议可以通过不同的 NCP 来分别配置和支持这些协议。
以太网协议(Ethernet)
-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如企业办公网络、校园网等。
- 工作原理: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 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线路是否空闲,若空闲则发送数据,若发生冲突则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
- 特点: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易于扩展,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 10Mbps、100Mbps、1Gbps、10Gbps 等。
无线局域网协议(IEEE 802.11)
- 应用场景:适用于无线接入的网络环境,如家庭无线网络、公共场所的无线热点等。
- 工作原理: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 冲突避免(CSMA/CA)技术,通过发送请求发送(RTS)和允许发送(CTS)等控制帧来避免冲突,同时还支持多种安全认证和加密方式。
- 特点:具有移动性、灵活性和便捷性,能够满足人们在移动设备上的网络接入需求,但传输距离相对有限,信号易受干扰。
令牌环网协议(Token Ring)
- 应用场景:曾经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现在已较少使用。
- 工作原理:网络中的节点通过传递一个称为 “令牌” 的特殊帧来获取发送数据的权利,只有持有令牌的节点才能发送数据,数据发送完成后将令牌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 特点:在负载较重的情况下,令牌环网的性能相对稳定,不会像以太网那样因冲突而导致性能大幅下降,但令牌环网的硬件成本较高,网络结构相对复杂。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协议(FDDI)
- 应用场景:常用于构建高速骨干网络,如校园网的主干、大型企业网络的核心区域等。
- 工作原理:采用双环结构,一个环为主环,用于数据传输;另一个环为备用环,当主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环继续传输数据,以提供冗余和容错能力。
- 特点:具有高速、可靠、传输距离远等优点,能够支持大量的节点和高带宽的应用,但设备和线路的成本较高,网络的建设和维护较为复杂。
点到点协议(PPP)
- 应用场景:常用于拨号上网、专线连接以及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等。
- 工作原理:通过链路建立、用户认证、网络层协议协商、数据传输和链路终止等阶段,在点对点链路上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 特点: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提供安全认证机制,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点对点链路,如串行链路、ISDN 等。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 应用场景:在广域网和专线连接中被广泛应用,也常用于路由器之间的链路连接等。
- 工作原理:采用同步传输方式,以帧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标志字段来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同时还具有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 特点: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支持多种链路类型和网络拓扑结构,但协议相对复杂,配置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
帧中继协议(Frame Relay)
-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广域网中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数据量较大的应用,如企业的分支机构之间的连接等。
- 工作原理:基于虚电路进行数据传输,将数据封装在帧中,通过帧中继网络中的交换机进行转发,交换机只对帧的头部进行简单的检查和处理,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 特点: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灵活性,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分配带宽,但对网络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
VPN 即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它是一种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等手段,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专用网络连接,使得用户可以像在本地专用网络一样安全地访问远程资源或进行通信。以下是 VPN 常用 PPP 协议的原因: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
PPP 协议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承载多种网络层协议,如 IP、IPX 等。在 VPN 应用中,不同用户或不同网络环境可能使用不同的网络层协议,PPP 协议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多样性,为各种网络层协议的数据提供统一的链路层传输服务,确保不同协议的数据都能在 VPN 隧道中可靠传输。
身份验证机制
PPP 协议提供了多种身份验证方式,如 PAP(口令验证协议)和 CHAP(挑战握手验证协议)等。在 VPN 连接建立时,通过这些身份验证机制可以对用户或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只有合法的用户或设备才能建立 VPN 连接,从而增强了 VPN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链路协商与管理
PPP 协议在链路建立过程中能够进行参数协商,包括最大接收单元(MRU)、认证协议、压缩算法等。在 VPN 环境中,不同的网络条件和用户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的链路参数设置,PPP 协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协商,确保 VPN 链路的高效建立和稳定运行。
数据封装与传输
PPP 协议能够将网络层的数据报进行封装,然后在链路层进行传输。在 VPN 中,通过 PPP 协议的封装功能,可以将需要通过公网传输的私有网络数据进行封装,使其能够在公网上安全地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进行解封装,还原出原始的私有网络数据,实现了私有网络数据在公网上的安全传输。
错误检测与纠正
PPP 协议具备一定的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如通过帧校验序列(FCS)对传输的数据帧进行错误检测,一旦发现错误可以采取重传等措施进行纠正。在 VPN 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公网环境的复杂性,数据可能会受到干扰或出现错误,PPP 协议的错误检测和纠正功能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 VPN 连接的可靠性。
- PPP 协议:主要用于点对点连接,如通过拨号上网、专线连接建立远程访问链路,以及在虚拟专用网络(VPN)中为远程用户或分支机构提供安全的网络连接等。
- 以太网协议: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环境,如企业办公网络、校园网、家庭网络等,用于连接多个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共享和通信。
工作原理
- PPP 协议:通过链路建立、用户认证、网络层协议协商、数据传输和链路终止等阶段,在点对点链路上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它使用链路控制协议(LCP)来建立、配置和测试链路连接,同时还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协商和身份验证机制。
- 以太网协议: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 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线路是否空闲,若空闲则发送数据;若发生冲突,则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
帧结构
- PPP 协议:帧结构相对简单,由标志字段、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协议字段、信息字段和校验字段等组成。其中地址字段和控制字段通常为固定值,协议字段用于标识所承载的网络层协议,信息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校验字段用于检测帧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 以太网协议:帧结构包括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校验和等部分。前导码用于同步时钟和定界符,目标地址和源地址是 MAC 地址,类型字段标识数据类型,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传输速率
- PPP 协议:传输速率通常相对较低,常见的拨号上网速率在几十 kbps 到几 Mbps 之间,虽然专线连接的 PPP 速率可以较高,但一般也远低于以太网的传输速率。
- 以太网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从早期的 10Mbps 到现在的 10Gbps、40Gbps 甚至更高,能够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设备类型
- PPP 协议:主要使用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等,用于在点对点链路的两端进行数据的调制解调、协议转换和路由转发等操作。
- 以太网协议:使用的设备主要有网卡、交换机、集线器等,网卡用于连接设备到网络,交换机用于在局域网内转发数据,集线器则是早期用于共享网络连接的设备,现已逐渐被交换机取代。
安全性
- PPP 协议:提供了多种身份验证方式,如 PAP(口令验证协议)和 CHAP(挑战握手验证协议)等,可以对用户或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增强了链路的安全性。
- 以太网协议:本身的安全性相对较弱,通常需要在网络层或更高层采用其他安全措施,如 IPSec、防火墙等,来保障网络的安全。
远程访问 VPN
- 用户与企业网络之间:当远程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企业内部网络时,通常会在用户设备与企业网络的 VPN 服务器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例如,员工在家中使用笔记本电脑通过 VPN 连接到公司的办公网络,此时笔记本电脑与公司的 VPN 服务器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点对点的虚拟链路,用户的数据通过这条链路进行加密传输,就好像在两者之间直接拉了一条专用线路一样,使得远程用户能够安全地访问企业内部的资源,如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站点到站点 VPN
- 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对于有多个分支机构的企业,各分支机构的网络之间需要进行安全的通信和数据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会在各个分支机构的 VPN 网关设备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形成一个跨越互联网的虚拟专用网络。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分支机构通过 VPN 相互连接,各个分支机构的网络就像通过点对点的专线连接起来一样,实现了内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 企业网络与合作伙伴网络之间:当企业需要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密切合作并共享特定的网络资源时,也会在企业网络和合作伙伴网络的 VPN 网关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双方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数据交换和业务协作,就如同在两个网络之间搭建了一条专属的通信管道,既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又能方便地进行业务对接。
移动设备 VPN
- 移动设备与企业网络之间: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员工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外出时访问企业网络。此时,移动设备与企业的 VPN 服务器之间会建立点对点连接,使得移动设备能够安全地连接到企业内部网络,获取所需的工作资源和服务,无论员工身处何地,都能像在企业内部一样使用各种网络应用和资源,同时确保企业网络的安全。